20世紀法照研究綜述
在中國凈土教理史上,法照大師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南宋宗曉“六祖 說“和志磐”七祖說”中他分別被尊為凈土三祖和四祖,并且有“后善導”的尊稱。日本學者 本善隆說:“法照可以與唐太宗、高宗時代的善導相提并論,是代宗、德宗時代唐凈土教史上的杰出代表。”這樣一位重要人物,在僧傳、史籍中只見到一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記;對于他的思想與著作, 我們只知他曾創立“五會念佛”法門。除此之外,再也一無所知。 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大量的敦煌遺書被加以整理與研究,同時有關法照的文獻也相應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如法照的著作《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卷下,及由日本高僧帶往日本傳世本《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都編入大藏經。于是,許多學者利用敦煌發現的新資料以及其他資料,對法照大師進行大量的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
本文對就國內外法照研究情況作一綜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 日本、歐美等國的研究情況
對法照及凈土五會念佛的研究,以日本學者著手最早且成果最豐富。早在本世紀30年代初,日本著名佛教學者矢吹慶輝就在《鳴沙余韻》中對英藏敦煌文獻中的凈土五會念佛贊文予以收錄和解說。21933年,本善隆先生出版研究法照的巨著《唐中期の凈土教——特に法照 禪師の研究》,在國際學者中影響很大,這是一部享譽半個多世紀的名著。本書所用的資料極為豐富,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石文字以外,就是敦煌遺書, 主要材料為法照所撰《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中下二卷(缺上卷)。眆本善隆先生先用大量的篇幅敘述唐中期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佛教各宗派的發展情況,從社會與佛教兩方面說明法照大師的凈土教的發展機遇,也為法 照的凈土思想提供了溯源性的考察。
關于法照的籍貫,《宋高僧》說“不知何許人也”,《廣清涼傳》則說法照“本南梁人也”,敦煌卷子P4641號《五臺勝境贊》也說:“南梁法照游山寺,西域高僧入化城。”在《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五會念佛”下有小字注云:“梁漢沙門法照”,而敦煌卷子S370號詠法照在五臺山睹靈異之事的《五臺山贊》也有說:“梁漢禪師出世間,遠來巡禮五臺山。”可見,法照的籍貫或是南梁或是梁漢。本善隆先生從法照在南岳所拜的師父承遠是漢州人,以及法照所倡導的五會念佛曾經受四川劍南地方禪宗的“引聲念佛”影響一事,認為南梁或梁漢是唐代的漢州,因為這個地方以前又稱“梁州”,所以法照就是四川北部的人。本善隆先生還對法照的一生,如師事承遠、建立五臺山竹林寺、太原、長安地方的布教、示寂進行了詳 盡的考證,對法照的著述也做了詳細的介紹,并且對五會凈土念佛贊文進行調查。其書第十二章“法照の凈土教批判”對法照的凈土思想做了充分的論述,認為法照的凈土教繼承承遠、慧日、善導、道綽、慧遠等人,但以繼承善導的教導最為顯著,法照的念佛特別重視口稱念佛,即所謂稱名念佛的實踐。法照師承承遠,慧日、承遠主張禪、戒、凈共修,所以法照深受他們的影響。同時,當時長安佛教界諸宗調和融通的思想已是一種思潮,所以法照的凈土教與華嚴、天臺及不空的密教之間的交涉也是理所當然,對此,本善隆先生都有所闡發。
幾十年來,隨著新資料的發現,在法照的局部研究上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對法照的綜合考察則尚不多見,湯用彤先生 本善隆先生的研究評價說:“本君之書敘述詳贍而少能在大處綜論,后之學者如能繼本君之芳蹤,而特察世運推移之因果,則幸甚矣。”湯先生的指點與期望,令新生代的中國青年學人振奮不已。1937年,道端良秀先生發表了《唐代凈土教徒の精神生活》,對唐代的凈土信仰進行考察,認為法照對凈土信仰的普及起過重要的作用。1942年,望月信亨先生出版了他研究凈土教的巨著《中國凈土教理史》,對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說:“蓋法照所謂念佛三昧,依心念口稱發得三昧。其旨趣無異于善導、懷感等之口稱三昧。但彼制定五會念佛之儀則,合五音之曲調,以教唱佛名,以警策自、他之信心,而成就新的三昧,即其新的念佛方法。”并且認為五會念佛的創造受五祖門下流行的“引聲念佛”的影響,而五會念佛中高聲急念的方法是從懷感厲聲念佛而來。
5、60年代,佐滕哲英先生發表了《龍大圖書館山內文庫藏法照念佛贊——本文并解說》、《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贊》等一系列論文,對日本龍谷大學山內文庫所藏敦煌本《法照念佛贊》及英、法所藏相同的凈土五會贊文寫本進行了細致地比較研究。佐滕氏通過比較研究,認為龍大所藏《法照念佛贊》是完本,是法照凈土教的貴重研究資料。并且指出,由圓仁《入唐新求圣教目錄》所說:“念佛贊一卷,章敬寺沙門弘素述”,佐滕氏將本書的集錄者擬為弘素,為明顯誤解。在《法照念佛贊》中的《法照和尚憬仰贊》有一句“傳法真言勸念佛”,佐滕氏認為這是法照念佛與密咒雙修的重要資料;《蘭若空贊文》中“華嚴和尚法先宗”,華嚴和尚即是北宗禪的第七祖華嚴和尚嵩山普寂禪師,這說明法照的凈土教與禪的關系;《法花廿八品贊文》,是廿八品品名的略頌,這是說明法照凈土教與《法華經》關系的資料。佐滕氏對龍大所藏《法照念佛贊》的研究可謂細致而又深入。
1957年,藤原凌雪出版了專著《念佛思想之研究》,其中對法照的籍貫、生平、著述等方面進行了簡單地介紹。由于作者是一位凈土真宗的教徒,所以以善導、法然為正統,但對法照的念佛思想予以極高的評價:應該說:法照是唐代文化之爛熟期中,作為代表大歷、貞元時代之中國凈土教,若列出其名者有飛錫、少康,尤其在當時對于中國有其出 色的信望與布教力,進而擴展到日本凈土教影響力,想來也許法照就是如此超拔而出人頭地之人。
法照雖然有“后善導”的稱呼,但對善導的凈土教并不是簡單的繼承。藤原凌雪先生分析說:因為當時凈土教之一般傾向的接受各宗派的影響,一方面承受天臺、華嚴、律、真言、凈土等所有矛盾思想,同時其中在法照獨特之神秘的,并且創設了音曲的五會念佛方法,使這種活用在實地布教上。所以完全不同于善導特意的醉心銳意正行與雜行之差距,分判正定與助業,以強調稱名正定業教義之特色。到了法照時代感覺到只有微薄之影響了。然而,又依據稱名念佛為新的倡導法,為普及流行一般民眾之間 行儀實踐之一點上,想來不是有辱“后善導”之聲名的。
中國凈土教可分為三流:即慧遠流、善導流、慈愍流。法照曾游化廬山, 可見曾受慧遠流的教育;法照又師事承遠,承遠依據慈愍三藏之指導歸投凈土教,所以藤原氏認為法照的凈土教接受了由來所有的三流。對于法照與慈 愍三藏的區別,藤原凌雪先生分析說:法照多分接受慈愍之教義,然而也不與慈愍三藏安全相同,慈愍說“俗無真有”,以哲學的基礎采取相宗之說 (應譯為:采取相宗之說為 哲學的基礎),對于法照是根據性宗之說而主張中道實相。又在實踐方面,法照比較慈愍、承遠之熱烈的布教力更加濃厚地推展,尤其說五會念佛之特殊方法,在民眾教化上,推動出偉大的成績。
藤原凌雪先生以凈土宗徒的真誠,對法照的思想進行全面又細致地分析,他的許多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啟發。1976年,上山大峻先生發表了論文《敦煌出土凈土法身贊》,對法照所撰的《凈土法身贊》進行考察,文中對敦煌遺書中現存的六種卷子進 行比較研究,指出流行于敦煌的法照倡始的五會念佛,是中原禪凈合一直接影響的產物。
1972年,廣川堯敏先生對敦煌新發現的與法照有關的資料進行考察,發表了論文《敦煌出土法照關系資料について》。廣川氏在這篇論文中詳細開列了分藏于英、法、俄、日等五國所藏有關法照創作和編集的凈土贊文、法照門徒所作的凈土贊文,以及論者推測可能系凈土贊文所涉及到的71個敦煌寫本的卷號,堪稱是目前對敦煌藏經洞所出有關法照的資料進行調查最為全面的研究成果。但是,根據國內敦煌學者的研究,他將《九想觀詩》、《出家贊》、(《兒出家贊》)、《散華樂贊文》、《法身禮》、《無相禮》、 (《法身禮》的異名)列為凈土贊文是不妥的。1984年,廣川堯敏先生又對敦煌所有有關的凈土禮贊文進行調查,完成了論文《禮贊》。在文中,廣川氏首先將禮懺文與禮贊文進行分別說明,然后再將曇鸞、彥琮、善導、傳善導作、法照、法照門徒等所作的禮贊進行詳細綜合性地論述,這是對敦煌凈土贊文比較全面研究的成果。
1977年,江隈薰發表了論文《唐代凈土教の行議》,文中對懷感、 慈愍、法照三人的凈土實踐儀式進行分析,認為法照所提倡的五會念佛是將 愿生的心情積極地攝入念佛的“行儀”中。1987年,美國的維斯坦 (Weinstein Stanley)出版了《唐代的佛教》(Buddhism under Tang),在書中對法照的生平及五會念佛進行了考察,對法照在凈土信仰的普及教化 上予以了高度的評價。?
二、中國的法照研究情況?
中國對法照的研究起步較遲,但是從90年代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湯用彤先生完成《隋唐佛教史稿》一書,對凈土宗進行考察,證論了法照是劍北地方蕭梁所置南梁州人,并且認為廬山蓮社事跡的流傳跟法照的巡視有關;1934年,湯用彤先生著文評本 善隆《唐中期の凈土教》,對法照的凈土教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977年,樂觀法師的《香光閣隨筆》一書出版,他利用金石碑 文及敦煌遺書的資料對法照進行全面地研究,書中列出了大量與法照有關人物如承遠、智詵、處寂、無相、無住、光勝、良忍等人的傳記,對五會念佛進行溯源性地考察。樂觀法師根據《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及《凈土五會念佛略法事贊》對五會念佛的儀式進行復原,并且利用音韻學對五會念佛進行分析,用工尺譜、簡譜、五線譜標出五會念佛譜,使現代人得以聞此千古絕音,法師功莫大焉。
1989年,趙樹鋒先生發表了《凈土四祖法照》一文,對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進行了簡單地介紹,著重說明了法照與五臺山的因緣。1994年,施萍婷先生發表了《法照與敦煌文學》、《法照與敦煌初探——以P2130 號為中心》兩篇論文,利用有關法照凈土五會念佛法門的敦煌寫本,對法 照與敦煌的關系作了頗有新意的探討。在《法照與敦煌文學》一文中,公布了他收集的有關法照凈土五會念佛贊文的敦煌寫本62個卷號;施先生利用P2130、P3792V3認為法照祖籍涼州,法照生于天寶九年(750),寂于開成三年(838);施先生著重對P2130 進行研究,認為P2130是《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上卷, 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1996年,張先堂先生從佛教文學的角度討論了法照的凈土五會念佛贊文,發表了《敦煌本唐代凈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一文。以前的研究著重于凈土五會贊文與佛教史的關系,而此文則從佛教文學的關系著手,揭示了凈土五會贊文的文學特點:即豐富性、音樂性、通俗性、文學性。張先生說:佛教贊文是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是佛教在中國的普及發展過程中為適應禮佛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具有新的質素的文學體裁。
1998年,張先堂先生又發表了他對法照凈土五會念佛贊文研究的新成果——《晚唐至宋初凈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文中公布了他調查有關凈土五會念佛贊文的敦煌寫本64個卷號,考察了凈土五會 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年代,指出上限年代是晚唐懿宗咸通四年(863),下限年代是北宋雍熙三年(986)。由此可見,凈土五會念佛法門這種 通俗的凈土宗修行法門流傳實在久遠。
1997年,張弓先生出版了《漢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在“文苑篇”中,從佛教文學的角度考察了法照的凈土五會念佛贊文,對贊文的句式與和聲進行了研究,認為“善導是唱贊文學的發軔人,凈土大師法照是著名的唱贊文作者”。同年,湛如法師在他的博士論文《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中,專題考察了敦煌凈土教贊文,其中對法照的《凈土法身贊》與《大乘凈土贊》進行了研究,從思想的角度闡發了法照與蜀地凈眾禪門的內在聯系。他說:凈土宗的指方立相,強調人們具足信愿行三種資糧即可往生西方,而念佛又是其中的主要途徑,法照把念佛與禪門的無念相結合,提出念 至無念的高層次之修習境界。又以般若性空的無相理論,對指方立相加以詮釋,如:“佛相空無相,真如寂不言”,是將指方立相的觀點,提升到自性空寂的理論上來。湛如法師從《大乘凈土贊》的禪凈合一思想與無念之思想出發,認為贊 文中“念如知無念,無念是真如”思想,與四川保唐寺金和尚的“無念即是真如門,有念即生滅門”的主張是相同的。對五會念佛與《大乘凈土贊》的思想進行根機適應的分判,他說:《大乘凈土贊》的唯心凈土,則是對根機勝解的向上全提。敦煌凈土系贊文,是在凈土教法會行事逐漸完善的情況下而形成的禮贊儀軌。《大乘凈土贊》中的唯心凈土主張,是以自性清凈為基礎,結合禪宗與天臺的真常唯心理論而構建唯心凈土。它不同于傳統凈土教的西方凈土,也有別于唯識宗在妄識上的凈土及三論的空性凈土。這種己心彌陀、唯心凈土的思想,是對傳統凈土教的革新。如果說法照的五會念佛的主張,是為了庶民的信仰的實踐需要,而《大乘凈土贊》則是契合僧侶、士大夫等階層的根機。將《大乘凈土贊》與佛教其它宗派的思想對照分析研究,對我們研究法照的凈土國思想很有指導性與啟發性。
1998年,劉長東先生在他的博士論文《晉唐彌陀凈土信仰研究》中,利用新的資料考察了法照的籍貫、生卒年代、生平事跡,駁正了本善隆先生的舊說。劉長東先生認為法照是陜西漢中的洋縣大 里人,俗姓張,生于天寶五年(746),卒于開成三年(838),享壽93歲。劉先生對法照的兩種凈土五會念佛行儀的性質、特點作了分析,論述了法照的思想有融合南方觀想和北方持名的特征,令我們耳目一新。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法照研究情況的考察,可以發現法照作為唐中期凈土教的重要人物,已經引起國際學術界很大的關注,并且對法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國學者對法照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隨著新資料的不斷發現,國際間的合作日益深入,對法照進行全面綜合性考察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充滿殷切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