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禪宗在今山西地區的傳播
在中國佛教史上,山西佛教占有重要地位。在唐代成立的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中,提倡稱名念佛的道綽(562-645)、善導(613-681)一系的凈土宗就發源于今山西交城的玄中寺。魏齊之際在該寺的曇鸞(476-542)曾著《往生論注》等書對凈土念佛法門作了系統論證,道綽的《安樂集》、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等凈土著作都是在吸收曇鸞凈土思想的基礎上撰述的。唐代的華嚴宗雖是由法藏(643-712)正式創立的,但經澄觀(738-839)有很大發展。澄觀曾長期在五臺山生活、研修,著有《華嚴經疏》、《華嚴經隨俗演義鈔》,吸收禪宗思想,用心性論解釋華嚴宗的法界思想很有特色。澄觀的弟子宗密(780-841)著《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鈔》、《華嚴原人論》、《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等,不僅對華嚴宗教義繼續作出新的解釋,而且結合時代特點提出系統的禪、教會通論,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發生深遠的影響。
唐末五代迅速興盛的禪宗后來發展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唐五代禪宗在今山西境內也有流傳。從現存資料來看,早期禪宗中屬于神秀法系的北宗,屬于慧能法系的南宗今山西地區有所流傳;后來成為禪宗主流的南岳——馬祖法系和青原——石頭法系的禪派在此地區也有傳播。本文對此略作考察。
一、唐五代禪宗在今山西的分布概況
據《舊唐書》〈地理志〉,現在的山西省相當于唐代的河東道,包括河中府(亦即蒲州)、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南汾州)、潞州、澤州、沁州、儀州(曾為遼州)、太原府(原為并州)、代州(領內有五臺山)、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云州等。
據五代南唐靜、筠二禪僧撰述的《祖堂集》和北宋贊寧《宋高僧傳》、道原《景德傳燈錄》等,記載有禪僧的州有代州、太原府、晉州、汾州、潞州、澤州、河中府?,F將在這些州傳法的禪僧的法名、所嗣法系、資料出處等用下圖表示。
州名(治所今名) | 禪僧名 | 嗣法世系 | 出處 | 傳錄 |
代州(代縣),轄五臺山 | 五臺山巨方 | 神秀 | 《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四 | 有 |
清涼山辨才 | 神會 | 《景德傳燈錄》卷五 | 無 | |
五臺山神英 | 神會 | 《宋高僧傳》卷二十一、《景德傳燈錄》卷十三 | 有 | |
五臺山無名 | 神會 | 《宋高僧傳》卷十七、《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唐東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銘并序》 | 有 | |
五臺山鄧隱峰 | 南岳-馬祖 | 《祖堂集》卷十五、《景德傳燈錄》卷八 | 有 | |
五臺山秘魔巖和尚 | 馬祖-永泰靈湍 | 《景德傳燈錄》卷十 | 有 | |
五臺山智通 | 馬祖-歸宗智常 | 《景德傳燈錄》卷十 | 有 | |
太原府,原并州(太原) | 遍凈 | 神秀 | 《景德傳燈錄》卷四 | 無 |
自在 | 神會 | 《景德傳燈錄》卷五 | 無 | |
元順 | 馬祖系三代溈山靈祐 |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 無 | |
太原免道者 | 馬祖系三代趙州從諗 |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 無 | |
海湖和尚 | 石頭系四代夾山善會 | 《景德傳燈錄》卷十六 | 有 | |
資福端禪師 | 石頭系四代夾山善會 | 《景德傳燈錄》卷十六 | 無 | |
太原資圣方禪師 | 石頭系四代洞山良價 | 《景德傳燈錄》卷十七 | 無 | |
太原孚上座 | 石頭系五代雪峰義存 | 《景德傳燈錄》卷十九 | 有 | |
晉州(臨汾東北) | 霍山觀禪師 | 神秀 | 《景德傳燈錄》卷四 | 無 |
霍山無名 | 馬祖系三代白馬曇照 |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 無 | |
霍山景通 | 馬祖系四代仰山慧寂 | 《景德傳燈錄》卷十二 | 有 | |
大梵和尚 | 石頭系五代云居道膺 |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 | 有 | |
興教師普禪師 | 石頭系六代白兆山志圓 |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 | 有 | |
汾州(汾陽) | 無業 | 馬祖 | 《祖堂集》卷十五、《宋高僧傳》卷十一、《景德傳燈錄》卷八 | 有 |
石樓 | 石頭 | 《景德傳燈錄》卷十四 | 有 | |
爽禪師 | 石頭系四代石霜慶諸 | 《景德傳燈錄》卷十六 | 無 | |
潞州(長治) | 弘濟 | 神會 |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 | 無 |
潞府青蓮元禮 | 馬祖 | 《景德傳燈錄》卷六 | 無 | |
潞府法柔 | 馬祖 | 《景德傳燈錄》卷六 | 無 | |
潞府淥水文舉 | 馬祖系二代鹽官齊安 | 《景德傳燈錄》卷十 | 無 | |
潞府淥水和尚 | 馬祖系三代西院大安 |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 有 | |
潞府盤寧宗敏 | 石頭系四代石霜慶諸 | 《景德傳燈錄》卷十六 | 無 | |
潞府妙勝玄密 | 石頭系六代玄泉彥禪師 |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 | 有 | |
潞府妙勝臻 | 石頭系六代云門文偃 |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 | 有 | |
澤州(晉城) | 亙月 | 神秀-普寂 | 《景德傳燈錄》卷四 | 無 |
蒲州,后升為河中府(蒲州),轄區有中條山 | 智封 | 神秀 | 《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四 | 有 |
河中府懷則 | 馬祖 | 《景德傳燈錄》卷六 | 無 | |
河中府保慶 | 馬祖 | 《景德傳燈錄》卷六 | 無 | |
麻谷山寶徹 | 馬祖 | 《祖堂集》卷十五、《景德傳燈錄》卷七 | 有 | |
河中府法藏 | 馬祖 | 《景德傳燈錄》卷七 | 無 | |
河中公畿和尚 | 馬祖系二代章京懷惲 | 《祖堂集》卷十七、《景德傳燈錄》卷九 | 有 | |
河中府南際山僧一 | 石頭系四代石霜慶諸 | 《景德傳燈錄》卷十六 | 有 | |
河中府棲巖存壽 | 石頭系四代石霜慶諸 | 《景德傳燈錄》卷十六 | 有 |
據上表可以看出,除代州禪僧皆住佛教圣地五臺山外,其他州的禪僧多住州府所在地都城之內,而且這些州中多數是唐代政治、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據《舊唐書》〈地理志〉可知,太原府,隋為太原郡,唐初改為并州,先后在此置總管、上總管、大都督府、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742)改北都為北京;晉州,隋為臨汾郡,唐初改為晉州,曾設總都管府,唐末改屬河中府;潞州,隋為上黨郡,唐初改潞州,曾先后置總管府、都督府、大都督府;蒲州,隋為河東郡,唐初改為蒲州,先后置總管府、都督府,開元八年(720)置為中都,并改蒲州為河中府。
從禪宗的正式成立到在較大范圍傳播,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初的階段是唐朝的道信、弘忍上承北魏菩提達摩以來的禪法,在黃梅傳“東山法門”,標志中國禪宗的正式形成;第二階段是慧能從弘忍受法南歸在韶州(治今韶關)曹溪傳法,形成所謂“南宗”,而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與弟子普寂等人在以東西兩京為中心的北方廣大地區傳法,被稱為“北宗”,此后慧能弟子神會北上與北宗爭禪門正統,其他弟子到各地傳法,形成南北宗并立的局面;第三階段是在“安史之亂”之后經朝廷裁定,南宗成為禪門正統,北宗走向衰微,南宗獨盛;第四個階段是武宗滅佛之后的唐末和五代時期,形成禪門五宗。經歷這五個階段,禪宗廣泛傳播到各地,并且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
雖然在禪宗傳播過程中有不少禪僧到深山老林和偏遠地區去建寺傳法,為開辟中國山林佛教作出重要貢獻,但不少禪宗法系的傳法中心是在大的州府所在地。禪宗在唐末五代迅速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到各地藩鎮、諸道觀察使、州刺史的大力支持。禪僧在河東道的分布,可以說也反映了這種情況。
以下僅就唐五代在今山西傳法的重要禪僧作概要介紹。
二、北宗神秀弟子巨方和智封
神秀(?-706)因為相繼受到武則天、唐中宗的崇信,在朝野影響很大,主張觀心看凈,勤修漸悟,被南宗稱之為“漸教”禪法。神秀的嗣法弟子,據《景德傳燈錄》卷四有19人,其中的普寂、義福等人因為受到唐玄宗的崇敬,曾在朝野聲勢顯赫一時,成為北宗的代表人物。弟子中到今山西地區傳法的有巨方、智封、遍凈、觀禪師等,其中現存有傳錄的只有巨方、智封二人。
巨方(647-727),俗姓曹,安陸(在今湖北)人,出家后聽習《法華經》、《維摩經》等經論,后游歷參禪,投至神秀門下,“數載之間,入室侍對,庶幾真道,罕有倫擬”。此后辭師游方至上黨(今山西長治)的寒嶺居住傳法,數年之間,“學徒數百,求請無阻”。據載,其禪法主張:
真妄同源,遲速異劑。得心助道,在乎修治。[1]
大意是說,真心(真如之心、佛性)與所謂妄心(生滅之心、平常心,即不斷思維審慮并且具有情欲煩惱的意識精神)是同為一體的,對于素質遲鈍、敏捷的人應當采取不同的教法進行引導;若要領悟自性,達到解脫,則應依靠修行斷除煩惱。可見,這種主張與神秀的北宗禪法是一致的。
巨方逐漸有名。鄆州(治今山東東平西北)刺史吳文渙慕名迎請他到州,為他建安國院,請他居住傳法授徒,一時之間前來問道者很多,并得到州縣軍民的信敬。吳文渙曾問他:“今日后如何?”他答:“地布金沙,人安寶剎?!盵2]大意是寺剎莊嚴,人間安樂。吳氏全家對他視若“神明”,虔誠敬仰,施舍豐厚。
后來他游方至五臺山,在此傳法達20多年,于開元十五年(727)去世,年八十一歲。
智封,俗姓吳,懷安(在今陜西吳旗西南)人,中年出家,綜習《唯識論》,因被人詰責拘滯于“名相”,于是不再研習法相唯識之學,在武當山見到神秀禪師,受法之間得到啟悟。后至蒲州安峰山隱居10年,“木食澗飲”。蒲州刺史衛文升迎請他入城,為他建新安國院,請他居住傳法。蒲州的府詒在河東縣,縣南15里有中條山,又名雷首山[3]。智封到蒲州后,20多年來常到中條山傳法。智封生前有很多弟子,死后,門人為他在城北建塔。[4]
三、南宗荷澤和馬祖、石頭法系的重要禪僧
?。ㄒ唬┥駮牡茏由裼ⅰo名
慧能(638-713)從弘忍受法后南歸,長期在韶州曲江縣(今廣東韶關)曹溪居住傳法,開創南宗。然而南宗在相當長時間內影響僅限于嶺南局部地區,而北宗勢力很大,如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下〈神會傳〉所說:“能大師滅后二十年中,曹溪頓旨(按:南宗)沉廢于荊吳,嵩岳漸門(按:北宗)熾盛于秦洛。普寂禪師,秀弟子也,謬稱七祖,二京法主,三帝(按:此當指唐中宗、睿宗、玄宗)門師。朝臣歸宗,敕使監衛,雄雄若是,誰敢當沖?”
弟子神會(684-758)為擴大南宗影響,北上傳法,先住南陽龍興寺,后被兵部待郎宋鼎請到洛陽住荷澤寺,在朝廷官員和士大夫中結交朋友,并在滑臺與北宗展開辯論,批評北宗“師承是傍,法門是漸”,認為慧能是上承弘忍的六祖,南宗是禪門正統。神會后來被北宗誣陷遭到迫害,流放外地,但因在“安史之亂”中應請主持度僧籌集軍餉有功,受到朝廷優遇。神會死后,在德宗皇帝貞元十二年(796),敕立慧能為六祖,神會為七祖,南宗實際被確立為禪門正統。
神會的法系稱荷澤宗。神會的弟子,各書記載多寡有異,據日本宇井伯壽、鐮田茂雄的統計,在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中載有19人,在其《圓覺經略疏鈔》卷四謂有22人,在宋贊寧《宋高僧傳》中載有約14人(與有關碑文合計有16人),在道原《景德傳燈錄》當中載有18人[5]。其中到河東道傳法的有辨才、神英、無名、自在、弘濟等人。現僅介紹神英、無名二人。
神英,滄州(治所在今河北滄縣東南)人,出家受具足戒后,參訪神會,從受禪法。在開元四年(716),他按照神會的建議到五臺山瞻禮文殊菩薩靈跡,在此建立法華院居住傳法。法華院建筑精美,寺壁有吳道子的繪畫。(《宋高僧傳》卷二十一〈神英傳〉)[6]
無名(723-794),俗姓高,祖籍渤海,生于洛陽,出家后從師修行于洛陽同德寺,研習經論,尤精戒律之學,“聞有禪宗,思千里而請決”,在洛陽從神會“付受心印”。(《宋高僧傳》卷十七〈無名傳〉)[7]據新發現的《唐東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銘并序》[8],無名“初依北祖華嚴,從漸而入;后討南宗荷澤,自頓而證”。其中的“華嚴”即神秀弟子普寂,他曾住洛陽華嚴禪苑,被稱“華嚴尊者”[9],奉漸教禪法;“荷澤”即神會,以提倡“無念”、“單刀直入”的頓教禪法著稱。因為神會說法時曾說“吾之付法,無有名字”,他便以“無名”為號。無名此后遍歷四方,周游五岳,南至羅浮山、廬山、雙峰山、皖公山、爐嶺、牛頭山、剡溪、若耶山、天臺山、四明山等形勝之地,貞元六年(790)來到五臺山居住傳法,貞元九年十二月(已進入公元794年)于佛光寺去世,年七十二。
華嚴宗四祖澄觀曾從無名受法?!端胃呱畟鳌肪砦濉闯斡^傳〉記載,他曾先后參謁牛頭山慧忠、徑山道欽、洛陽無名禪師,“咨決南宗禪法”,并且又從慧云禪師了解“北宗玄理”。
另據《清涼妙覺塔記》,澄觀“參無名大師,印可融宗”;清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謂“謁洛陽無名禪師,印可融寂,自在受用”[10]。說明澄觀從無名禪師處受到南宗頓教禪法的較大影響。唐代宗時,澄觀奉詔入以不空為譯主的譯場,大歷十一年(776)他在讀《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時看到記述文殊菩薩住五臺山說法的經文,受到感召,于是不遠萬里到達五臺山巡禮圣跡,并往傳為普賢菩薩傳法的道場峨嵋山巡禮,然后再回到五臺山,住入大華嚴寺。在此為唐新譯八十卷《華嚴經》撰疏,此即《華嚴經疏》二十卷;后又對此書作注釋,撰《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四十卷。貞元七年(791年)應河東節度使李自良之請赴太原住崇福寺講新疏。此后奉唐德宗之詔到長安講佛法,曾協助般若翻譯四十卷《華嚴經》(相當《華嚴經》〈入法界品〉的重譯),奉詔撰《貞元華嚴經疏》十卷、《華嚴經行愿品疏》一卷。澄觀在長安先后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的敬重,多次應請為他們說法,并且與朝廷權貴臣僚有密切關系。澄觀受禪宗影響,以心性論論釋華嚴宗的法界觀,應當說與他從無名等禪僧受法是有關系的。因此在《景德傳燈錄》卷十三竟將澄觀作為無名唯一的嗣法弟子。
?。ǘR祖法系的禪僧
南宗荷澤法系早衰,而在后世將南宗傳承光大的是南岳——馬祖的法系和青原——石頭的法系。
馬祖道一(709-788)長期在洪州(治所在今南昌)傳法,其法系稱洪州宗。《祖堂集》卷十四〈馬祖傳〉說馬祖“親承弟子總八十八人出現于世,及隱道者莫知其數”;“說法住世四十余年,玄徒千有余眾”?!毒暗聜鳠翡洝肪砹瘩R祖傳〉說馬祖的“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馬祖的法系在唐末主要分布在今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河南、陜西、廣東、福建等地,影響很大。到今山西一帶傳法的有鄧隱峰、無業、寶徹、懷則、保慶、法藏等人。
鄧隱峰,也稱隱峰,建州(治所在今福建邵武)人,自幼出家,前后參謁馬祖與石頭希遷,后在馬祖門下得悟。一日推土車,馬祖正在路上伸腳坐著,他對馬祖說:“請師收足。”馬祖不聽,說:“已進不收?!彼箯鸟R祖腳上推車而過,將馬祖的腳軋傷。馬祖歸法堂手執斧頭做出要報復的架勢,鄧隱峰竟毫無懼色地站在馬祖面前伸出脖子等待他砍,馬祖于是將斧收起。這里是否隱伏“一往無前”的禪機,難以斷定。[11]他曾到同學南泉普愿處參訪,普愿示眾說:“銅瓶是境,瓶中有水。我要水,不得動境,將水來!”鄧隱峰即將水瓶拿到普愿之前,把水傾倒出來。(《祖堂集》卷十五〈鄧隱峰和尚傳〉)他到大溈山,靈祐聽說師叔已到,前往迎接,他即倒下作出睡的樣子,在靈祐歸方丈之際竟不辭而別。唐元和(806-820)年間,鄧隱峰到達五臺山,后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在鄧隱峰所做出的這些乖異動作里,大概都隱藏著某種禪機,然而到底如何,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曉。
無業(760-821),俗姓杜,商州上洛(今陜西商縣)人。九歲入商州開元寺師事志本禪師,學《金剛經》、《法華經》、《維摩經》、《思益經》、《華嚴經》等,十二歲出家,二十歲到襄州從幽律師受具足戒,研習《四分律疏》,一年后即為僧開講,兼講《大涅槃經》。
據《宋高僧傳》卷十一〈無業傳〉等書記載,無業聽說馬祖在洪州盛傳禪法,特往瞻禮。無業身長六尺,體格魁梧,馬祖一見異之,笑謂:“巍巍佛堂,其中無佛?!币庵^他雖長得高大魁梧,但卻沒有領悟自性是佛。無業跪拜說:“至如三乘文學,粗窮其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承認自己雖對大小乘佛教有所了解,但對禪宗“即心是佛”的宗旨未能曉悟。馬祖當即對他教示:
只未了底(的)心即是,別物更無。不了時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12]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
是說佛道不離眾生,每個人的平常之心識即是佛心、佛性,對此不覺悟便是眾生,領悟這點就是佛。
據載,無業當即“豁然開悟,涕淚悲泣”,向馬祖表達自己的見解說:
本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13]
受馬祖啟發,無業不僅領悟自己本有佛性,成佛不是遙遙無期,而且又認識到世界上一切現象空寂無實的道理。
馬祖又對他說:
一切法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空寂相。又云:畢盡空寂舍。又云:諸法空為座。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言下便了,更無漸次。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14]
在這段話里,馬祖是發揮大乘般若空的思想,認為達到覺悟的首要前提是體悟諸法性空的道理,如果有了此種認識,便自然領悟佛道不離生活日用,即煩惱是菩提的道理。
在馬祖接引弟子的有關記載中,馬祖與無業之間的問答是比較詳細的。這對了解馬祖洪州宗禪法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馬祖禪法的主要內容不外是說:人人都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即心即佛”;修道不必脫離日常生活,“平常心是道”;傳法方式生動靈活。在上引馬祖與無業的談話中也大體可以看到這些。
無業從馬祖受法以后,南下曹溪禮拜祖師塔,又游歷廬山、天臺山等,展轉西至長安,一度住在西明寺,當地僧眾推舉他擔任僧官左右“兩街大德”,他遵照大乘戒律中不親近國王大臣的戒條予以婉絕。
大約在唐德宗貞元元年(784)前后,無業到達上黨(潞州治所),受到澤潞節度使并據國相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李抱真(733-794)[15]的崇敬和優遇。無業對經常接近“郡侯”感到不安,便到了汾州介休縣西南介山(今稱綿山)的抱腹山,后來又到五臺山金閣寺閱讀大藏經,前后經過八年時間。
此后,無業到了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汾陽),受到州刺史董叔纏的歡迎,將他接進開元寺居住。他在此傳法長達20多年,名聲聞于遠近。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曾下詔迎請無業入京,他以疾辭。翌年再次降旨招請,他又稱疾不行。穆宗即位(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特派兩街僧錄靈準前來迎請,他以雙關語表示:“行即行矣,道途有殊。”在當天夜里如弟子慧愔等作了最后教誨: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不窮。汝等常(按:當為“當”字)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故經云:唯有一事實,余二則非實。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16]
他同馬祖一樣,在講述心性問題的時候不強調所謂“真心”(真如之心)與“妄心”(生滅心,即現實的心識)的差別,認為普通人們的日常的意識感覺就是佛性,它與太虛永恒存在,并且與諸佛的本質也沒有什么不同;又說世界萬有本來是空寂無實的,對此不應執著;宣稱能夠體悟這些便可達到
解脫,否則將永遠在生死若海里輪回。
在無業向弟子說法完畢,便在打坐中去世,年六十二歲。
寶徹,在馬祖身邊時,一日問馬祖:“如何是大涅槃?”馬祖答:“急!”他問:“急個什么?”馬祖答:“看水?!薄按竽鶚劇奔词菑氐讛喑裏?,達到解脫。對于寶徹之問,馬祖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在他看來這種同覺悟、成佛同義的概念是不能用語言解釋清楚的,所以便用不著邊際的詞語支梧過去,引導寶徹改變思路領悟他之所以不回答的用意。
寶徹與同學丹霞天然(后嗣石頭)游山的時候,觀賞水中游魚,他用手指魚,天然便叫道:“天然,天然。”翌日他問天然昨天的動作是什么意思,天然立即“放身作臥勢”來表示。這里也許表達的是對自然無為的向往。
寶徹后來到了河中府的麻谷山居住傳法。有僧問:“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意思是他對大小乘教法(十二分教)沒有疑問,但對于達摩為什么來華的想法卻不了解,請師回答。這是個禪宗叢林經常提出的公案,被認為用任何語言都不能說清楚的問題,一般對此都不作正面回答。寶徹也是這樣,作出“以杖繞身一轉,翹一足”的姿勢,然后問:“會么?”此僧不理解,無所答對,寶徹便用杖打他。有僧問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默不作聲。這也是個被認為不能回答的問題。[17]
在到今山西境內傳法的馬祖法系的禪僧中,屬于第三代的有:永泰靈湍的弟子秘魔巖、歸宗智常的弟子智通,皆在五臺山傳法;鹽官齊安的弟子文舉在潞州傳法;章京懷惲的弟子公畿和尚,在河中府傳法。屬于第四代的有:溈仰宗創始人溈山靈祐的弟子元順、趙州從諗的弟子免道者,皆在太原府傳法;白馬曇照的弟子無名,在晉州霍山傳法;西院大安的弟子淥水和尚,在潞州傳法。馬祖系第五代:溈仰宗創始人之一仰山慧寂的弟子景通,在晉州霍山傳法。從時間推斷,此時已進入五代。
(三)石頭法系的禪僧
石頭希遷(700-790)住南岳衡山的南臺寺時,因曾在寺東巨石結庵修行,被人稱為“石頭和尚”。他的禪法的要點是:人人本有佛性,即心即佛;個人的心性與世界萬有本體相通,從本質上看,理事、物我是融通一體的。他在傳授禪法中經常采取反詰、否定、暗示和比喻等方式。石頭的法系稱石頭宗。石頭的弟子,《祖堂集》卷四、卷五載有7人,《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謂有21人。石頭法系唐末五代主要分布在今今湖南、湖北、河南、陜西、福建等地。石頭的四傳弟子義存(822-908)到福州傳法,先后得到福州藩鎮,后來又得到閩國王氏政權的支持,門下受法者常達千人之多,由此奠定石頭——雪峰法系興盛的基礎。此后,雪峰法系在今福建、浙江、廣東一帶最為興盛,云門、法眼二宗即出自他的法系。
石頭的親傳弟子到今山西傳法的不多,現知僅有石樓和尚一人,其他皆是屬于石頭法系四、五代以后的人,現存的傳記、語錄篇幅皆很短。
石樓和尚,在汾州傳法。有僧問:“未識本來生,請乞師方便指。”他回答:“石樓無耳朵?!币鉃閷τ谶@類問題應當自己參悟。此僧聽后立即省悟,表示自己知過。石樓卻說他也有過。此僧不理解,問他過錯在什么地方。他解釋說:“過在汝非處?!贝蟾攀钦f弟子對問題不理解,應當由師傅負責。此僧立即禮拜,但卻遭到他打。[18]
海湖和尚,是石頭——藥山法系的夾山善會的弟子,在太原府傳法。一天應請接受供養,有位云涉座主問他:“和尚什么年行道?”他叫他近前,竟反問他說,釋迦佛的最早弟子之一憍陳如什么時候行道?問得此僧不知所措。[19]
太原孚上座,嗣石頭——天皇法系的雪峰義存。他游今浙江徑山佛寺時,有僧問他是否到過五臺山。他答到過。又問他是否見過文殊的顯化?他說見過。問他何處見?他竟答“徑山佛殿前見。”其中是暗含文殊既然是具有神通的菩薩,自然可以在任何地方顯化,豈止在五臺山。此后他在雪峰門下時,一日雪峰問他:“見說臨濟有三句[20],是否?”他說是。雪峰問:“作么生(按:如何)是第一句?”他按照自己對臨濟義玄三句的理解,僅“舉目視之”,沒有回答。雪峰認為通過動作表示的也屬第二句,又問他何為第一句。他即叉手而退。他因此受到雪峰的器重,讓他管理浴室。雪峰另一弟子鼓山神晏問他:“父母未生時,鼻孔在什么處?”他請神晏先說。神晏進而問:“如今生也,汝道在什么處?”他聽后不予理會。神晏又問。他要過神晏的扇子,稍稍地放在一邊。神晏不解其中的道理,便打他一拳而走。父母未生時,鼻孔何在?大概是衍生自“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的公案。對此雖可作出各種回答,但任何回答皆被認為有漏洞,最好的回答是不回答。孚上座一生并未主持一個寺院,人們只稱他是“太原孚上座”。[21]
師普,嗣雪峰法系的白兆山志圓,在晉州興教寺傳法。有僧問:“盈龍宮,溢海藏,真詮(按:指以文字表達的教法)即不問,如何是教外別傳底(的)法?”他答:“眼里,耳里,鼻里?!币鉃樗^“以心傳心”的禪法是在每個人平常的見聞覺知之中。當此僧請他再次確認時,他回避復述,只是以反問來表示。此僧以“咄”表示差異,他也同樣以“咄”來回應。[22]
僧一,嗣法于石頭法系四代石霜慶諸,在河中府南際山傳法。有僧參詣,請他給予指示。他說:“我若指示,即屈著汝。”意為給予他任何教示,即意味著給他以約束。又問他:“類即不問,如何是異?”不問何為同類(共同性),只問差異。對此,他答:“要頭即一,任斫將去?!笨梢园杨^砍去,也不解釋何為差別性。因為立足于空義,就要承認“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取自《金剛經》),要在心中做到無分別,無取舍的“無念”的。此后,他應閩王的邀請到福州傳法,死于長慶寺。[23]
存壽,初講經論,后從石霜慶諸受法,成為禪僧,到河中府棲巖山大通院傳法。有僧問:“蓮花未出水時如何?”此可能比喻處于煩惱污染中的佛性、心性,也可比喻眾生尚未領悟自性時的境地。對此,他不正面回答,反過來問:“汝莫問出水后蓮花么?”此僧無對。他平時很少說法,有參問者則予以回應。有弟子400人,尼眾百余人。[24]
玄密,嗣石頭——德山法系的三代玄泉彥禪師,在潞州妙勝院傳法,常以偈語啟示門下弟子。有僧問:“四山(按:生老病死四苦)相向時如何?”他答:“紅日不垂影,暗地莫知音。”大概是借用烈日下暴曬,黑暗處境中沒有知音來表示一個“苦”字。當此僧對此表示不理解時,他啟發說:“鶴透群峰,何伸向背?!币鉃槿缤趯由降种辛杩诊w行的孤鶴全靠自己把握方向一樣,對于解脫生死苦惱的道理也應自己體認。有人問:“雪峰一曲千人唱,月里挑燈誰最明?”是問雪峰門下哪一支最興盛。他答:“無音和不齊,明暗豈能收?!币鉃槿缤梢耘c任何曲調諧調的音一樣,雪峰的禪法可以通行天下,對雪峰門下各支是不能以“明暗”、“優劣”等相對概念來加以判斷的。[25]
妙勝臻禪師,云門宗創始人文偃的弟子。在潞州妙勝寺傳法。有人問:“遠向云門。南北縱橫,四維上下事,作么生?”表示對云門禪法久已向往,請問彌漫天地之間的真如法性(佛性)是怎么一回事。對此,他只是回答:“今日,明日。”意為真如法性就在今日明日的生活日用之中。[26]
四、臨濟義玄曾經到過今山西傳法
臨濟宗創始人是義玄(?-866),發源地是“河朔三鎮”中成德鎮所轄的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義玄到鎮州傳法的時間大約是在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禁斷佛教前后。義玄在此傳法受到統治成德鎮的節度使王紹懿(857-866年在位)等人的支持。義玄晚年應魏博鎮的節度使何敬弘(840-866年在位)邀請到魏博鎮的治所魏州的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北)傳法,在此去世。弟子存獎繼后。
義玄在到魏博鎮傳法之前曾一度到過河中府。公乘億為存獎寫的碑——《魏州故大德獎公塔碑》(載《文苑英華》卷八六八)記載,在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前后,存獎投到義玄門下,從受禪法。大約翌年他云游江南名山禪寺,某日忽然聽說其師義玄應請已去蒲州,便迅速北上尋師侍奉。碑文說:
遽聞臨濟大師已受蒲相蔣公之請,才凝省侍,飛錫而遽及中條,尋獲參隨。置杯而將渡白馬,當道先太尉中令何公,專發使人迎請臨濟大師。和尚翼從一行,不信宿而至于府下,而乃止于觀音寺江西禪院,而得簪裾繼踵,道俗連肩。曾未期年,是至遷化。斯蓋和尚服勤道至,展敬情深,無乖靈堵之儀,克盡茶毗之禮云。
“蒲”即河中府,“蒲相蔣公”,是身居相位的蔣伸,他從咸通二年(或三年,公元861年或862)至咸通四年出任河中節度使。[27]“中條”即中條山,在河東縣南十五里。白馬在滑州,在今河南省的滑縣,北臨黃河。“太尉中令何公”,是魏博節度使何弘敬。在中十三年(859)詔兼中書令,咸通七年(866)死,朝廷贈太師之號(《舊唐書》卷二一Ο〈何敬弘傳〉);此處之“太尉”應為“太師中令何公”。此碑撰于何敬弘死后,用的是他后來的稱謂。上面引文是說,存獎在南方聽說義玄應河中府節度使蔣伸的邀請到了河東縣城,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中條山,在那里與義玄相逢,此后護持義玄回河北,在白馬將要渡河的時候,魏博節度使何敬弘派人前來將他們一行迎請到治所貴鄉縣城,安置在觀音寺江西禪院。義玄在此傳法,直到去世。存獎一直守候在他身邊,并最后參與荼毗(火化)葬禮。
可見,作為后世影響最大的禪派臨濟宗的創始人義玄,曾應河中府節度使蔣伸的邀請到過今山西南部蒲州一帶傳法。對此史實,過去很少引起人們注意。
據以上所述,唐五代在今山西境內禪宗也是相當流行的。
注釋:
[1]《宋高僧傳》卷八〈巨方傳〉,《大正藏》卷50第759頁中。
[2]《宋高僧傳》卷八〈巨方傳〉,《大正藏》卷50第759頁中。
[3]見《元和郡縣志》卷十二。
[4]《宋高僧傳》卷八〈巨方傳〉附傳,并見《景德傳燈錄》卷四。
[5]宇井伯壽著,巖波書店1939年出版《禪宗史研究》第五章《荷澤宗的盛衰》;鐮田茂雄著,筑摩書房1981年第三次印刷《禪源諸銓集都序》第29頁。
[6]載《大正藏》卷50第843頁。
[7]《大正藏》卷50第817頁上。
[8]此塔銘由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溫金玉先生于五臺山佛光寺東山坡發現,尚未正式發表。
[9]日本師煉《元亨釋書》卷十六〈道璇傳〉。
[10]日本鐮田茂雄《中國華嚴思想史的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65年初版,1992年第二次印刷)第四章第二節〈澄觀傳研究的資料〉載有柘本《清涼國師妙覺塔記》的錄文及有關研究,可以參考。清續法《法界宗五祖略記》(載《續藏經》第二編乙第七套第三冊)等。
[11]《景德傳燈錄》卷八〈鄧隱峰傳〉,載《大正藏》卷51第259頁中。
[12]此據《宋高僧傳》卷十一(載《大正藏》卷50第772頁中下)。這段話在《祖堂集》卷十五〈汾州和尚傳〉中是:“迷即是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生別更有佛也?!?/p>
[13]《宋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卷50第772頁下。
[14]《宋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卷50第772頁下。馬祖與無業的問答也可參考《景德傳燈錄》卷八。
[15]《舊唐書》卷一三二、《新唐書》卷一三八有傳。
[16]《宋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卷50第773頁上。
[17]以上據《景德傳燈錄》卷七〈麻谷寶徹傳〉?!蹲嫣眉肪硎濉绰楣群蜕袀鳌惦m較簡單,亦可參考。
[18]《景德傳燈錄》卷十四〈石樓和尚傳〉,《大正藏》卷51第312頁下。傳中有石樓與來自“漢國”僧人的對話,從時間上是不可信的。無論是“后漢”、“南漢”和“北漢”皆成立于10世紀。石樓是石頭弟子,應生活在8、9世紀。
[19]《景德傳燈錄》卷十六〈太原海湖和尚傳〉,《大正藏》卷51第332頁下。
[20]《臨濟錄》記載,義玄曾對門下弟子說:“師云:佛者,心清凈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凈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無實有。如真正學道人,念念心不間斷。自達磨大師從西土來,只是覓個不受惑底人。后遇二祖(按:慧可),一言便了,始知從前虛用功夫。山僧今日見處與祖佛不別。若第一句中得,與祖佛為師;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逼渲械摹叭洹钡拇笠馐钦f,有誰能從一句話的提示中領悟解脫之道,便可以與祖佛為師;從第二句領悟,可與人天為師;從第三句領悟,說明他連自己也救不了。引導學人從禪師的簡單語句中體悟解脫之道。
[21]《景德傳燈錄》卷十九〈太原孚上座〉,《大正藏》卷51第359頁下-360頁上。
[22]《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興教師普傳〉,載《大正藏》卷51第394頁中。
[23]《景德傳燈錄》卷十六,載《大正藏》卷51第328頁下。
[24]《景德傳燈錄》卷十六,載《大正藏》卷51第330頁下。
[25]《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妙勝玄密傳〉,載《大正藏》卷51第391頁下-392頁上。
[26]《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妙勝玄妙傳〉,載《大正藏》卷51第390頁下。
[27]據《舊唐書》卷一四九、《新唐書》卷一三二〈蔣伸傳〉和《新唐書》卷六十三〈宰相表下〉,蔣伸在咸通二年(861年,表謂三)被任為河中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至咸通四年(863)由畢諴繼其位(《舊唐書》〈懿宗紀〉并參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