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與現代生活
一
近年來,探討東方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濃厚興趣,成為世界學術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
近幾百年來,西方一直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西方文化因而也就在世界上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是一個無可否認的歷史事實。十九世紀以來,由于當時的東方國家大多處于落后、貧弱的地位,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則是先進、富強的現成榜樣,于是人們很自然地把先進、富強與西方文化聯系在一起。因此,近一百多年來,所有的東方國家在為擺脫落后、貧弱和走向現代化的奮斗進程中,無不積極地、大量地學習和吸收西方文化。從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說,這種學習和吸收是完全必要的、合理的和進步的。但是,與此同時也明顯地存在著一種文化論上的片面和失衡,即對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對東方文化的妄自菲薄。長期以來,人們一味贊揚西方文化的優點而看不到它的短處,嚴厲批評東方文化的缺點而看不到它的長處。以致直至今天,在相當多的人的頭腦中仍然潛伏著一種唯西方文化為是、為優的思維模式。尤其是在自然科學理論、生產工藝技術等方面,人們更是奉西方文化為圭臬。
無可否認,如果僅從文化角度來說,當今世界物質生產的迅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是與西方文化中重視自然科學理論、重視改造自然環境等傳統有一定的關系。由于豐富的物質生產和高度的科學技術,給一些發達國家中的部分人,提供了相當富裕的現代化生活,當前它正在成為其他不發達國家、人們所羨慕和追求的目標。因此,在世界現代生活中,人們追求西方(文化)化的傾向,比之于以往誠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人們是否冷靜地思考過,如此迅速增長的物質生產和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在給社會和人類造福的同時也會給社會和人類帶來負面的影響呢?目前的事實是,當人們(一部分人)在享受富裕的物質和由先進科技提供的高度方便的現代生活的同時,卻正在精神上和肉體上不同程度地經受著由這種現代生活給人類帶來的種種病變的煎熬。
從現象上來說,現代生活中的種種病變有相當一部分是與當今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有一定的聯系。諸如:
現代生活加劇了人與自然的對立。人們為滿足自身的欲求,利用現代高科技為人類提供的有力手段,無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各種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從而嚴重地破壞了地球的生態平衡。而現代高科技提供的方便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鼓勵和養成一種浪費性的消費習慣。這種生活消費習慣,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資源和財富,而且制造了大量的生產和生活的廢棄物,從而嚴重地污染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造成了全球性的氣候反常,旱澇風雹災害的頻發,怪病惡疾的孳生蔓延,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和煩惱。人類依仗著高科技,加速了對自然的征服、控制和支配,同時也正在更快速地受到自然的強烈反抗和報復。
無可懷疑,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和醫療條件等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因而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也大大地提高了。然而,如果人們不能有效地解決生態平衡和環境污染的問題,那么不僅能否長期保持現代人的健康長壽將是個問題,進而更為嚴重的是必將遺害子孫后代,大大縮短整個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歷史。這也是今天擺在我們面前非常迫切、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現代生活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隨著現代通訊手段的發達,縮小了地球世界,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交涉或交往為電話、電報、電傳、傳真、電腦所替代,因而也間隔了社會中人際間的直接感情交流。同時,在現代高科技提供的各種現代化生活手段的環境中,通過自動化設置,乃至電腦程序控制完全有可能為一個人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周到舒適,因而也為個人封閉式(孤獨)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如此種種,進一步加深了現代社會生活中孤寂癥的蔓延。
現代生活對于高科技和人為環境、手段的過分依賴,造成了一種人們始料不及的現實矛盾,即: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而適應自然的能力卻越來越減弱。因此,只要人為環境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一點點小問題,都將使整個社會和個人生活陷于癱瘓。人們在現代生活中時刻處于一種極大的不穩定和不安全感之中。
現代生活的緊張節奏,造成人們生理上心理上的嚴重失衡。這也是人們始料不及的:人類自己創造的現代高科技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不單純是一種征服自然的力量,反過來也成了控制和支配人類自身的一種強大力量。在精密、自動、高速的強制下,人只能聽從機器或自動程序的安排,成為機器或程序的奴隸,生活變得緊張、機械和被動、單調乏味。這種人類創造力的自我“異化”,使人們失去了越來越多的個體自我本有的種種主動和自由,
由此生起了嚴重的自我失落感和對生活意義的種種迷惘。
如果從文化根源上來分析,人們在現代生活中所經受的種種病變和煎熬,則是與現代人的價值取向有著不可分的聯系。而其中,以無限度地追求物質增長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二者聯系最為密切,影響最為深遠。
追求物質增長和生活享受已是現代人的主要人生目標,在一些人那里甚至是唯一的目標。在這樣的價值觀念支配下,一切都只是為了功利,為了縱情享樂。因此,自然和科技只不過是達到人們某種功利和享受的環境、資源、工具和手段,可以不顧一切后果地去利用它、掘取它。甚至于連他人也和物一樣,只不過是一種資源或手段,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系而已。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被嚴重地扭曲了。這才是上述人與自然的對立和人與人關系疏遠(或對立)急劇加深的深層根源之所在。
這里所說的以自我為中心包含著兩個不同方面的意義。一個是指與上述追求物質增長和生活享受聯系在一起的,即一般倫理意義上所謂的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它的膨脹將導致社會上的嚴重的人格危機。而且這種(外在的)以自我為中心,其結果卻往往是落得個(內在的)自我失落。第二是指與自然相對的人類自我中心。它的膨脹則以為人類可以任意地控制和支配自然萬物。其結果則如上所述,不斷地、越來越迅速地遭受到自然的強烈反抗和嚴厲報復。又,誠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以人(我)為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說是人的一種利己主義的自我陶醉。
必須指出,現代生活中的種種病變首先是與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有著根本的聯系,而同時也與一定的文化價值取向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同樣無可諱言的是,上述的種種社會病變,大都是與西方文化的某些基本觀念、思維方法和價值取向等有著直接的關系,而至少也可以說,它與盲目地、片面地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有關。
二
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對防止和醫治現代生活中的種種病變,大有得啟發和可惜鑒之處。諸如:
中國的儒、釋、道三家,都十分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他們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同為一氣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體性和平等性。如《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比寮乙虼硕珜А叭拭駩畚铩?,如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正蒙·乾稱篇》),著意強調萬物與人為同類(“與”),應當推己及物。理學的創始者之一程顥也說:“人與天地一物也?!保ā逗幽铣淌线z書》卷第十一)而其弟程頤更反復聲稱:“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同上,卷第二上),等等。漢儒以陰陽五行說大講天人感應,其間附會于社會歷史、政治、人事等方面者多為迷信之屬,已經遭當時著名思想家王充尖銳而深刻批判(見《論衡》)。然其被吸收于醫學中者,則成了中醫重視自然環境對于人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的重要基礎理論。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的破壞或失調,可以說是人得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反之,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保證人的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體現于中醫的治療中,則無論是診斷還是處方,都首先參之以時令節氣,乃至于嚴格到選擇藥材之產地產時。這種把人類健康與自然環境聯系起來的觀念,是完全符合事實的科學的理論。同時,這種觀念也告訴人們,為了人類自身的健康,必須要全力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環境。這在當今世界尤其有十分重要和積極的意義。此外,儒家還有許多關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節約消費的思想,也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例如,荀況把“節用”與“御欲”聯系起來,提出人們在生活消費中必須要有“長慮顧后”的觀念,而不應當任人之欲。那種“不顧其后”,隨意奢侈浪費的人,乃是一些“偷生淺知”之徒[1]。這是很有深遠意義的見地。
佛教提倡“護生”,道家主張自然無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他們都強調不為不恃,因任自然。這種對自然的態度,就其消極一面講,誠如荀子所批評的,是為“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即忽視乃至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不過,“因”的思想中并不完全只是消極的,它至少包含著這樣兩方面的合理因素:一是不以主觀的好惡或意愿,隨意地去違反或破壞自然及其規律,而遭自然界的報復;二是主動地去適應不斷變化了的環境?!耙颉敝衅鋵嵃撤N“權變”、“因時而變”的思想,所以一些道家思想家就強調說:“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故忤而后合者,謂之知權;合而后忤者,謂之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丑矣。”(《淮南子·汜論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看起來與原來的環境不合,然卻與變化了的環境相合,這叫做懂得權變;相反,就是不知權變。不知權變者,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以上只是列舉了很小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保持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思想,然如能靈活地吸取其精神,反思我們今日對待自然的態度,那末對于緩解當前人與自然的緊張對立狀態,亦未嘗不無裨益。
儒家的修身養性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一種與他人和社會群體和諧、協調的道德品格。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禮運》)等“推己及人”的精神,至今也還是值得倡導的一種個人品德和社會風尚的。
不少人認為,東方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忽視(或壓制)個性和個人(自我)的權利、價值。這是有一定的歷史根據和道理的。但問題亦并非如此簡單。當我們冷靜地、深入地思考一下時就會發現,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一個個人都是不可能離開他人和群體而存在的,自我只有在為他我、群體的奉獻中,只有在得到他我和社會群體的認可時,才會突顯出個人(自我)的存在和價值。因此,儒家的強調獻身群體和社會,并非只是消極地否定自我,相反,如果我們能從積極方面去理解其精神,那么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群體的奉獻,正是實現自我價值、養成完美人格的正確途徑。人們以崇敬仰慕之意,千年不絕地傳頌著宋代名臣范仲淹的不朽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文正公集·岳陽樓記》),這里不正反映了人們對于那些能夠把自己獻身給社會群體利益的個人的價值的高度肯定嗎?不正反映了人們殷切期望社會涌現出更多的具有這種品德的人的心愿嗎?
目前,不僅在東方,而且在西方,尤其是在那些經濟發達的國家里,一股學習禪佛教的熱潮正在升起。許多西方的禪學者,已不再像過去那樣把禪看作是什么“東方神秘主義”了,他們開始注意和研究禪的各種教理與禪的根本精神之所在。學禪打坐不僅能治病健身,調解人體生理上的失衡(這只是禪的低層次上的了解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對于那些信禪學禪的人來說,它能在相當的范圍和程度上調解人們心理上的失衡。禪學從一個方面揭示了自我的本性,著重揭示了造成人生痛苦、煩惱的主觀自我方面的原因,并且探求了如何讓自我從怨天尤人、授命于環境的被動中擺脫出來,而通過自我主動的努力去解除種種的痛苦和煩惱,做自我的主人翁,等等。如上所分析的,禪學的這些探求正是現代人精神上最渴求得到的東西。加之禪佛教不離人倫日用的世間性格、堅韌不拔的實踐精神、自我去縛的解脫主權和當下頓悟的超越喜悅等,禪佛教的世界性熱潮正處于方興未艾之時。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此語源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知人”與“自知”相比較,何者更為困難呢?先秦法家代表韓非認為:“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保ā俄n非子·喻老》)著名玄學家王弼也說:“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保ā独献拥赖陆涀ⅰ罚┛磥?,他們都認為,一個人要認識自己,比之于認識別人要困難得多。我完全同意他們的見解。在大多數人中,在大多數情況下,往往就是如此,亦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推之于人類自身和客觀自然之間,我們可以看到,情況與此相類。也就是說,相對而言,人類對于自身的認識要比對客觀自然的認識困難得多。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經發表過這樣一番感慨,我說:人作為萬物之靈,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宇觀,小而至于量子真空的微觀,在今天都已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并且對于進一步地去認識它和把握它充滿了信心。而與此相比,人對自我的認識,特別是對自我精神世界的認識,則還相當膚淺,愚暗不明。至于通過對自我的認識,來自覺地把握自我的精神世界,這對于多數人來說,更是難之又難了。另外,我還提到,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有一個自我認識的問題。特別是當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時候,人類更需要對自我有一個清醒的、正確的認識。然而,同樣地這也是比之于認識自然更為困難的事情,或許還可以這么說,人類至今在自知方面尚不是很明的。如上所說,人類依仗著高科技,加速了對自然的征服、控制和支配,同時也正在更快速地受到自然的強烈反抗和報復。在這種緊張的關系中,難道人類不應當認真地自我反思一下嗎?我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是主動的、能動的一方,因此也是關鍵的一方。換言之,其關鍵在于人類要對自我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認識,并由此而進行自覺的自我節制。
《老子》三十四章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有名,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段話是很值得細細體會的。我們對于人類的力量和個人能力的認識,是否也應抱這樣的態度?人和個人既要能認識自己的大,也要能認識自己的小,要能不以大自居,不以小自卑。然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人的自我失落,大都來自與自然和他我的不融洽、不協調,而其根子則還是在于自我本身,即不是由于只見自我之小而妄自菲薄,就是由于只見自我之大而盲目尊大,也就是說,不能恰如其分地認識自我,缺乏自知之明。
《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謂無上正等覺)?!边@句話也是很可以借用的。如果能以平等心去認識自我、認識他我、認識自然萬物,破除各種偏見和執著,這將有助于克服自我與他我、個人與群體、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分離和對立,融自我于他我、群體和自然之中,得自我之“大解脫”。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們對東方文化了解的不斷深入,可以相信東方文化將在人們的現代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廣泛和深遠的影響,而與此同時,東方文化亦將在現代生活中獲得新的意義和發展。
注釋:
[1]“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篋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是何也?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后而恐無以繼之故也?于是又節用御欲,收斂畜藏以繼之也。是御己長慮顧后,幾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大侈,不顧其后,俄則屈安窮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凍餓,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荀子·榮辱》)
原載《東方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