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禪的生命,禪的正受——讀耕云先生《安祥集》

  耕云先生所揭橥的“安祥禪”,乃是當今社會環境下順世適時、契理契機,適應相當部分在家居士根機的禪。佛教八萬四千法門,究竟方便,而化導無量眾生者一也。唯其法門之施而能順世適時,契理契機,最為難得。正由于此,“安祥禪”一經面世即在兩岸居士中,乃至海外居士中,引起了廣泛而強烈的回響。

  為什么會有如此廣泛而強烈的回響呢?

  首先是時代的原因。誠如耕云先生所分析的:當今社會“盡管自然科學飛躍進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但物質的滿足,永遠填補不了人們心靈的空虛;盡管知識爆炸,科技起飛,但學術并沒有提升人類的品質”(《禪的認知與修學》)。我在一篇文章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分析:現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幸,歸結到一點:即自我的失落。這種自我失落,有來自客觀者,如高度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生產方式,迫使一般的勞動者淪為機器的奴隸;也有來自主觀者,即一些人沉溺于物欲的追求而不能自撥,甘愿自淪為物質的奴隸。失去了自我(主人公)的人,尤其是那些自淪為物質的奴隸。失去了自我(主人公)的人,尤其是那些自甘淪為物質的奴隸而失去自我的人,他們的心靈怎么能不空虛呢,他們又哪里顧得上人類品質的提升呢?找回失去了的自我,認識真實的自我,這是時代提出課題,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中每一個有見識的人所迫切關注的問題。而在這方面,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禪學,從一個方面為人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因為,禪的本質正在于:“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凈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同上);禪的根本精神就在于,破除五蘊熾盛的妄執之我,把握超脫生死利害的真實之我(本來同目)。

  其次是方法的原因。安祥禪以方便之法門達究竟之理地,最為契合現代社會廣大在家居士的根機。耕云先生十分坦率地說,生活在當今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里,人們的物質欲望愈高,精神生活愈低,大家都為生活而奔走,誰有功夫參話頭?誰能死心塌地靜坐觀心?這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它,而使大家既能獲得禪的生命和正受,又能適應社會生活的現實。正是為此,耕云先生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以“有過,我承擔,有福,大家享”的精神,順世適時地提出了“安祥”法門。并且宣稱:安祥禪沒有任何限制,你昨天怎么生活,今天還是怎么生活;今天怎么過活,明天還是這樣地過活。安祥禪不要求人們受通常佛門四眾弟子所受的戒,不要求學法者改變外在的形相。安祥禪只要求學法者遵守一條戒,即“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斷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斷然不想”,只要求學法者不斷修正內心。從一方面講,“這個法門多么簡單,幾乎是百無禁忌”。可是,一個人要做到“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斷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斷然不想”,又談何容易?而一旦真能做到這一點,那我相信這個人一定是一個內心最最安祥的人。因此,從這一方面講,這個法門又是不那么簡單。所以耕云先生講,這個法門“頗似華嚴境界底‘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既可以過現實的人生,正常的生活,又可以證得圣果,豈不是融無礙的無上法門?”(同上)當然,當我們說安祥禪是一種“圓融無礙的無上法門”時,并不是說它是唯一的禪學法門,安祥法門并不排斥其他的禪學法門。

  再次是可得正受的原因。所謂正受,耕云先生說,有兩種解釋:一是真實的受用,一是正確的感受。安祥,對于每一個人來講,既是最真實的受用,也是最正確的感受。按照耕云先生的解釋,正確的感受“是一種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欲、沒有攀緣、沒有矛盾、離開一切執著、一切相對底調和、統一的心靈狀態”(《安祥之美》)。有了正確的感受,就必然能獲得真實的受用。所以,耕云先生在《平安是福》這篇短文中說,“平衡與安寧乃是人生最大幸福。蓋生理平衡,無四大不調與五陰熾盛之苦;心理平衡,則無興奮、沖動、寂寞、消沉之感。”反之,“耽口腹樂,生理失去平衡,病患由斯而生;心為物役,心理失去平衡,煩惱紛然蓬起。”(見《觀潮隨筆》)這些是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夠親自體驗到的。因此,當你一旦步入安祥:“心浮氣躁的人感覺到一陳清涼”,“忿恨不平的人感覺到無比溫馨”,“煩惱痛苦的人感覺到非常舒暢”,“心灰意冷的人感覺到極大鼓舞”(《安祥之美》)。如此這般,不都是最真實的受用嗎?耕云先生說:“安祥是禪的生命。”此真可謂是,一語道破禪三昧,眾生當下得正受。如果不是對禪有著切身真實體會的人,是絕對說不出這樣的話來的。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身心的安祥。說禪而不示人以安祥,學禪而不自得于安祥,這樣的禪不是野狐禪就是枯木禪,是沒有生命的禪。

  安祥又豈止是禪的生命,它也是整個佛教的生命。相傳佛陀一降臨人世即莊嚴宣布,要把“利益一切人天”(1),“三界皆苦,吾當安之”(2)作為己任。所以,佛教強調諸佛菩薩都要以慈悲喜舍四種精神(四無量心)普度眾生,令其離苦得樂。所謂離苦者,離煩惱也;得樂者,得安祥也。

  安祥既是禪的生命,就應當是活潑潑的,而不是死寂寂的。所以,一個學安祥禪的人應當是一個入世的人,一個投身社會的人。他是在涉世中超世的,是在世間法中行出世間法的。對此,耕云先生有許多精辟的論述,無需贅述。只是其中有兩點,我認為特別具有現實的針對性,而且對獲得安祥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想提出來再說一說。這兩點就是:“安分守己”和“責任義務”。

  一說到安分守己,人們就會感到這是老生常談,甚至認為這是讓人循規蹈矩、扼殺個性和創造的教條。其實,這中間存在著極大的誤解和認識上的迷失。一個十個清楚的事實是,任何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發展進步,都有賴于它的每一個成員的各盡其職,也就是安分守己。如果一個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不能安分守己,這個社會怎么能正常運轉呢?當然也就更談不上什么發展進步了。這樣的社會是沒有安祥可言的。對于個人來講,把安分守己與發展個性和創造對立起來,乃是造成心理不平衡和陷于無窮煩惱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們常常把安分守己與安于現狀混為一談,這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安于現狀不思上講,是一種消極的行為,非恒常的。相反,安分守己盡職盡倫,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它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去,一點一點積累,在做好本職中創造和實現個性,心安理得,這樣才能獲得真實的、永恒的安祥。耕云先生說得好:“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本分,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而去癡心妄想、羨慕或嫉妒別人,所得到的除了煩惱和人生的負值之外,只有迷失了。”所以,“基本前題是,你必須扮演好你現在的角色,然后才能創造、累積你的價值。”(《安分守己》)

  當前一些青年人片面理解西方的價值觀,一味強調所謂的個人權利,而不愿聽什么責任和義務,這同樣是認識上的一個嚴重迷失。事實上,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在他享受人生權利的同時,也就生活在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之中。責任、義務與權利之間的是一種相反相成的關系,世界上不存在無責任、無義務的權利,權利中包含著責任和義務,責任、義務中也包含著權利。一個人如果不履行他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與義務,那么社會和他人也不會賦予和承認他的權利的。耕去先生說:“人,除了責任義務,沒有別的。”這句話,乍聽起來似乎太絕對了。但是,我認為,對他人固不可過分苛求,然則對自己則當以此奉行終身。人的價值只有在為社會、為他人的奉獻中才會突顯出來。試問,古今中外的英雄偉人們,哪一位不是因為他對社會人群的貢獻而受到尊敬、流芳千古?耕云先生說得好:“任何一個人必須是活在責任義務里,他才活得通暢、光明、坦然無愧。如果一個人不盡責任、不盡義務而想活得很好,除了甘做小偷、盜賊,成為人們看不起、最可恥、最低級的人以外,就別無他途。”這種人,“不止是社會包袱,更是一種污染。對他自己來講,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了。”所以,“人只有安心地活在責任義務里,他才不會失去安祥”。反之,“人若逃避責任、逃避義務,他就沒有內心的安祥。”(《安祥之美》)耕云先生的話是說得嚴厲了些,但很值得人們去細細體會個中三昧。

  我是研究佛教思想、文化、歷史的,在拜讀了耕云先生的《安祥集》、《邁向生命底圓滿》、《安分守己》等著作之后,深為先生弘揚正法,濟世利生的精神所感動;深信先生所倡導的安祥禪是有益于社會諧和、人生安祥的。

  承耕云先生不棄,隨云先生厚愛,囑為《安祥集》再版作文,但因冗務纏身,至今方得復命。文雖草成,而惶恐也隨之而至,以此陋文續貂《安祥集》,實在罪過,實在罪過。但愿讀者多讀《安祥集》,得大安祥,則亦不枉敝人擔過一場。

注釋:

(1)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四月八日,……菩薩即便墮蓮花上,無扶侍者,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于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

(2)見《修行本起經》卷上:“四月八日,……便從有脅生。墮地行七步,舉手住而言:天上天下,惟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原載于《佛教文化》1992年第1期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脂县| 华容县| 镇江市| 固始县| 江山市| 郑州市| 乡宁县| 江达县| 鄯善县| 淳化县| 丰台区| 司法| 双鸭山市| 阿拉尔市| 晋州市| 灵山县| 镇坪县| 天津市| 阜城县| 军事| 西吉县| 武山县| 徐水县| 清苑县| 云梦县| 双辽市| 铁力市| 若尔盖县| 宜章县| 泸西县| 华坪县| 城口县| 凤庆县| 池州市| 夏邑县| 凭祥市| 普宁市| 岳西县| 金华市| 舒城县|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