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釋“離”、“離離”、“離騷”

一、釋“離”

  ?“離”即繁體之“離”,從“佳”,從“離”。“佳”者,“鳥”之象也,是為“離”之聲符。“離”原是鳥名,即今所謂“黃鸝”。

  ?“離者,麗也”(《易·離》)。明人楊慎《丹鉛雜錄》進一步地解說道:“麗之為訓,連也,又雙也。”在先秦、兩漢,以至隋唐文獻中,“離”字與“麗”通假,每每有“連相比并”或者與“連相比并”相關的意思。

  ?“麗”有“連相比并”之意,是來源于上古時代的農耕生活。《周禮》中見有“麗馬”一語。《注》云:“麗,耦也。兩相坿,則為麗。”徐中舒先生《耒耜考》說:“(商代甲骨文中的‘麗’字)象兩耒并耕形,古者耦耕,故麗有耦意。”所以,與“麗”通假的“離”字,也有“并耦”之意。《禮記》所謂“離坐離立”,正是“麗坐麗立”–相并而坐,相并而立–之意。“駢儷”、“伉儷”之“儷”,也是“相并連耦”之意。

  ?正因“離”字有“連相比并”之意,故《爾雅·釋詁》以此“離”字,釋訓古之“覭、髳、茀”諸字。《爾雅·釋詁》和郭璞《注》說:“覭、髳、茀,離也。謂草木之叢茸翳薈也。茀離,即彌離。彌離,猶蒙蘢耳”(1)。

  ?上述“連相比并”之意,是“離”字之一意。除此之外,“離”字尚有“析分為二”之意。

  ?《爾雅·釋言》說:“斯,誃,離也。”此所謂“離”,又作“灑”。《漢書·司馬相如傳》引相如《難蜀父老》文有“灑沈澹災”之語。顏師古《注》云:“灑,分也。”《漢書·溝洫志》有“禹逎釃二渠以引其河”之語。《注》引孟康言亦云:“釃,分也。”楊樹達先生在其《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一書中說:“按此‘釃’字,《史記·河渠書》作‘廝’。《索隱》云:‘廝,《漢書》作灑,《史記》舊本亦作灑。’……據此則《史記》之‘廝’,《漢書》之‘釃’,舊皆作‘灑’。此‘灑’字訓為‘分決’之證也。”“然《爾雅》、《史》、《漢》之‘灑’、‘釃’,蓋聲近假為‘斯’。《說文》十四篇上‘斤’部云:‘斯,析也,從斤,其聲。’引《詩》曰:‘斧以斯之。’灑斯聲近,故假灑為斯。”此“分決為二”的“斯”字,今作“撕”。與“斯”通假的“離”、“麗”二字,其意確有此一端。

  ?如此,則“離”字既有“連相比并”之意,又有“析分為二”之意。或如宗白華先生所說:“離,既有相遭遇的意思,又有相脫離的意思”(2)。此所謂“反訓”,是古文中常有的事情。

  ?在此對立的二意之中,“析分為二”之一意,又有“二物析分,仍相近依”的引伸之意。朱熹《楚辭集注》注《離騷》“余既不難夫離別兮”一語時引《廣韻》之言說:“近曰‘離’,遠曰‘別’。”可見今日“生離死別”的“離”、“別”二字,其各自形容之“二物析分”的態勢是有所區別的。“離”,是“二物析分,仍相近依”之態;“別”,是“二物析分,實已遠隔”之態。因此,“生離”與“死別”,有著微妙而準確的程度差別。此所謂“離”之“二物析分,仍相近依”一意,又有《公羊傳·恒公五年》“離不言會”,《谷梁傳·定公十年》“離會不致”二語為證。《谷梁傳》之《注》云:“二國會曰離。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然則所是之是未必是,所非之非未必非。未必非者,不能非人之真非;未必是者,不能是人之真是。是非紛錯,則未有是。是非不同,故曰離。”所謂“離不言會”、“離會不致”者,正是取“二物析分,仍相近依”之意加以引申,以言傳“二國雖化,其心實異”的情勢。也正是就此意義而言,《公孫龍子·堅白論》云:“見與不見離。見、不見離,一二不相盈,故離。離也者,藏也。”此所謂“離”、“藏”,正是“所見”、“所不見”既有分別又有聯系的某種關系狀態。同樣,也正是就此意義而言顧炎武《哭楊主事》詩說:“魚麗笠澤兵,烏合松陵將”(3)。其中“魚麗”即“魚離”,它和“烏合”一樣,都是對散沙一般一轟而起但并無嚴密組織鋼鐵紀律之反清明末遺民隊伍的形容。如此看來,“離”字之古意,比之今日單純的“分開”之意,實在是豐富得良多。

二、釋“離離”

  ?“離”字之意既明,則古籍文獻中的“離離”一語,也就很好加以解釋。

  ?“離離”一語,初見于《詩經》。《王風·黍離》云:“彼黍離離”。《小雅·湛露》亦云:“其桐其椅,其實離離。”

  ?“離離”一語,又見之于左思《蜀都賦》。《賦》曰:“結朱實之離離。”

  ?“離離”一語再見之于左思《詠史》之二。詩如下:“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陰此百尺條。”

  ?“離離”一語,還見之于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人們熟知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離離”一語,尚見之于陸游《游諸葛武侯讀書臺》。這也是人們熟知的:“沔陽道中草離離,臥龍往矣空遺祠。”

  ?以上,“離離”一語凡六見,除《詩經·小雅·湛露》之“其桐其椅,其實離離”是如孔穎達所說:“言二樹當秋之時,其子實離離然垂而蕃多”之外,其余皆為“草木之叢茸翳薈”的意思,六者都是“相連比并”之“離”字的疊用。

  ?霍松林先生在其《白居易詩選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57年7月版)一書中,曾將“離離”注為“分離貌”,這是誤取了“離”字“析分為二”之意。但在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一文中,(載《文史知識》1985年第1期),便修正了這個誤注。霍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說:“第一句以‘原上草’點題,前加‘離離’作定語,形容‘原上草’稠密、茂盛。……在讀者面前展開了春草‘離離’一望無際的畫卷。”這,可說是把握住了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之“離離”一語的本意。

  ?“離離”一語,除上引四例外,另見《荀子·非十二子》、《楚辭·九嘆·思古》、韓愈《秋懷》等。

  ?《荀子·非十二子》云:“勞苦事業中則儢儢然,離離然。”《注》說:“離離,不親事之貌也。”

  ?《楚辭·九嘆·思古》云:“曾哀凄欷,心離離兮。”王逸《注》說:“離離,剝離貌。”

  ?韓愈《秋懷》云:“離離掛空悲,慼慼抱虛驚。”

  ?以上,“離離”一語,凡三見,皆與“離”字之“析分為二”之意以及由“析分為二”之意引申而來而“離異”之意相關。

  ?如此看來,“離離”之意,也有相反的兩端。此兩端之意皆是由“離”字相反的兩意引申而來。

  ?除此兩端之外,與“離”字“既有分別又有聯系”的意義相仿,“離離”一語,也早被用來形容星辰之間互相遠離又關聯有序的運行。如《尚書大傳·書序傳》便說:“《書》之論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

三、釋“離騷”

  ?劉熙載《藝概》有言:“太史公《屈原傳》曰:‘離騷,猶離憂也。’于‘離’字初未明下注腳。”

  ?此漢司馬遷“初未明下注腳”的“離”字,兩千多年來,很費了一些注家的心思。然從訓詁學的角度而言,則不外是訓“離”為“別”,訓“離”為“罹”兩類。

  ?訓“離”為“別”者,以王逸為首。王逸《楚辭章句》說:“離,別也;騷,愁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

  ?訓“離”為“罹”者,以班固為首。班固《離騷贊序》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關于“離”有“分別”之一意,本文在前面已略有析說。關于“離”有“遭遇”之一意,則尚未言及。這里,稍作引述如下。

  ?“離”字,古文常和“罹”字通假。“罹”之本意,《說文》徐鉉《注》附其文釋為“心憂”。然《漢書·文帝紀》中有“以罹寒暑之數”句,顏師古《注》云:“罹音離,遭也。”故班固、應劭以及后來的一些注家,也有釋“離騷”為“憂愁”或“遭遇憂愁”的。除上述兩種解釋之外,尚有以楚語雙聲詞“勞騷”(即“勞商”)解釋“離騷”的。如游國恩、郭沫若等。

  ?然而《楚語》中有伍舉語曰:“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遠者距違。”從上下文意來看,“離”、“騷”二字和“違”(案:疑同“偉”)、“距”二字,都是偏正關系,而不是不可分割的雙聲詞語。故,游、郭二先生的解說確如姜書閣先生《先秦辭賦原論》所評:“游氏之說固新奇可喜,也還講得通。但于詁訓終覺迂曲”(4)。

  ?兩千余年,此太史公“初未明下注腳”的《離騷》文題,一直撲朔迷離,而未有確訓達詁。

  ?竊以為:“太史公之所以不‘明下注腳’者,蓋因‘離’之一字,在其時意義甚明。”

  ?又以為:“據伍舉‘騷離’之言,‘離’字當為‘騷’字的限定修飾用語。”

  ?故,“離騷”者,據當時“離”字有“析分為二”與“連相比并”之二意的前提,當不外乎“別愁”與“雙重乃至多重憂愁”之二意。

  ?此“別愁”與“雙重乃至多重憂愁”之二意,前者,歷代多有注家發明;后者,則向未見有人言及。故特申此意,逞其淺妄,以存一端之見。

  ?古文獻中,每每以“騷”獨稱《離騷》一類的文體,而并不言及“離”字。現在看來,《離騷》之“騷”者,是為此類“諫議”文體的名號;《離騷》之“離”者,則屈原特加于此“騷”字之上的限定修飾用語。故,“騷”者,為此類文體的共名;《離騷》者,為屈原所作之“騷”的特稱。

  ?屈原之《離騷》,既“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又“恐修名之不立”,“哀朕時之不當”。這憂國憂民,且感慨于自己生不逢時的雙重乃至多重憂愁,實在是《離騷》創作的觸媒。

  ?屈原所作之《騷》,之所以特別題作《離騷》者,正是欲以此“雙重乃至多重憂愁”的文題,來揭示文中積憤的深廣。

附注:

1,《木蘭詩》中有“雄兔腳撲簌,雌兔眼迷離”句,這“迷離”一語,即是“彌離”,故作“蒙蘢”(朦朧)解。

2,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39頁。

3,見《顧亭林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5月第2版,第274頁。趙儷生先生《顧亭林與王山史》(齊魯書社1986年12月第1版)一書說:“其中‘烏合’二字,描寫得很確切”(第26頁)。牛案:同樣,“魚麗”二字也很妥帖。

4,與其把“勞騷”看作雙聲詞來解釋“離騷”,倒不如用“雙重乃至多重憂愁”的“離騷”內涵,來闡明“勞騷”的本意。

1983年5月24日初稿
1993年2月24日修訂
載1993年11月出版之高雄《中國國學》第21期第85-90頁
1996年3月22日補訂
1998年8月9日再補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淮安市| 临城县| 合肥市| 盐源县| 丰原市| 绥中县| 汝南县| 毕节市| 蕲春县| 元谋县| 吴忠市| 西昌市| 南昌县| 九龙坡区| 闻喜县| 广饶县| 青铜峡市| 抚松县| 德州市| 南溪县| 娱乐| 阜城县| 肇源县| 内江市| 梁平县| 永顺县| 信宜市| 济阳县| 泗阳县| 疏附县| 大石桥市| 仁寿县| 静安区| 东兰县| 砀山县| 屯门区| 漳浦县| 贵南县| 五家渠市| 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