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鄉愁》與詩經傳統

  觀今中華詩壇上,甚是荒涼。檢點一下,問題很多,就我所見,有三點至關重要,今且列將于下,還望我中華詩人,能暫放爭議,走出夢境,攜手共振,愿我中華人民深剖己過,勵精圖治,重整我中華詩壇。

  一、無論詩人,還是讀者,似乎只會寫詩,不會讀詩。此所謂詩,既含新詩,又包古詩。

  二、寫詩也還罷了,卻只想不經過生活,而只用一顆心寫。此毒甚深,我以為其與崇揚西詩不無關系,無讀西詩之經驗則不會讀,有讀古詩之歷史而全拋棄,邯鄲學步,不為病為孰?不是毒是何?

  第三點早些年已經存在,但直到今天,經過我教育部門一番大手筆,無意中之推波助瀾,才真正顯示出它致命的殺傷力來,翻譯也。翻譯本是懂得外語人士的事,今天,一并連文言文也成了外文,批量翻來,甚至古詩也不放過,引逗得一眾學子沾沾自喜,驚跌得我祖先人欲哭無淚,書店中新上架的書目,似乎也因翻譯而煥然一新,使人心膽欲裂,裹足不敢向前。

  今天,只想就讀詩談點看法,算是拋下一磚,庶或能引得幾片玉來,則縱然比得我暗淡無光,面目可憎,亦將欣欣然為能忝居美玉之旁而不盡歡喜,此心此內,定將因諸寶光芒之照入而燦爛始暖矣!

  所讀之詩,《鄉愁》也,作者余光中,臺灣外省詩人。我有個老師,去年曾與先生有過一面之緣,說老先生以九十歲高齡,對其小詩《鄉愁》,仍是情有獨鐘,動輒言談。且不說先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光以此九十年之歲月,無數人生之閱歷,仍對其一往情深,此詩就不可小覷。而又此詩流傳之深遠,家喻戶曉,新詩史上之罕見,《鄉愁》就有的一讀。筆者不遜,私下較量一番驚奇地發現其與《詩經》竟有著一定的淵源,而其風華卓越之處,似乎也正源于此。今將其一一展現,但望有益于想做出好詩的人。而其淵源關系,又可印鑒一句老話:中國人就是中國人。你不能因為別人家的花長得好看,就削尖了腦袋一心直想著也長成那樣,而亡了老祖宗是誰,那縱然僥幸被你得逞,你也就只能是一朵好看的花了,僅此而已。看詩: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借用《紅樓夢》一句話,這首詩,你一時看不出什么名堂不要緊,但凡看得些“這頭”“那頭”,就算你明白了。為什么呢?《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家毀人亡,又投人不著,心中未免悔恨,暮年之人,貧病交攻,“竟漸漸地露出那下半世的光景來”。一日,拄了拐杖,掙挫到街前散心,忽見一個跛足道人,瘋癲落脫,麻屣鶉衣,口念言詞而來,士隱“便迎上來道:‘你滿口說些什么?只聽見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便名《好了歌》’”這里“了”當讀作“liao”。道人為什么這么說呢?甄士隱何以也就明白了呢?因為這歌雖然長,大旨卻只在“好”“了”之間,士隱能聽得“好”與“了”,便“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大旨已明,所以說他明白,經人一點,已然頓悟。

  再看《鄉愁》,說你看得些“這頭”“那頭”就算你明白,道理一樣。詩雖有四片之長,但大旨也就在“這頭”“那頭”之間,你若看得“這頭”“那頭”四字,便可知世上萬般不如意,只在這頭那頭之間,“這頭”“那頭”四字雖不足道,卻終是阻這“如意”二字難得。雖未明言人生,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詩人寫出了人生揆離,身在這頭、那頭難得之感慨,發人深省。但光這樣還不夠,我們論詩,不是寫小說,還要再深入一些,挖掘更深層的內涵。

  如何挖掘呢?先試土。我們看,承接“這頭”“那頭”的,是什么?是時間。詩有四片,也就有四個“這頭”“那頭”,維系它們的,是時間,時間的變換: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但這變換的結果呢?好像沒有,只一段時間,交待一種鄉愁,并且隨著時間的變換,鄉愁似乎越來越濃了。你看,由“小時候”到“長大后”到“后來啊”再到“而現在”,是不是越來越大了?而它所代表的鄉愁,是不是也越來越深沉,越有氣魄了?但也僅此而已,變換的結果,作者并沒有在字面上給以清楚的交待,即如何就有氣魄了。固然,我們能感到這一點,但光憑感覺是不夠的,那就需要我們發掘了。到底是詩,講求含蓄,處子之美,靜含萬動,不能象個潑婦,一露無遺,遇著個街她就敢罵。

  看這四片中,有什么可發現的呢?先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相同才能見變化。第一片、第三片,同寫了母親;第二片、第四片,同寫了船票。海峽不是得坐船才能通過嗎?沒有船票,你怎么上船?

  先看母親。“小時候”,是郵票,雖然相見很難,但到底還可以通信,還有見面的一天。但“后來啊”,鄉愁成了“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成了生死之隔,永遠沒有再見的一天了,也絕無通信的可能了,郵票已經沒用了。這里面,是不是蘊藏著比郵票更大的悲哀,一種人生的無奈?

  再看船票。“長大后”,還有船票可得,縱然難見,究竟憑著船票,登船過水,還可以經常見面。但“現在”,可能不行了,橫在面前的,只有“一灣淺淺的海峽”,看它微波蕩漾,也不甚寬,大陸就在對面,巴巴地看著,要是有只船,也就過去了,可是,它偏偏就沒有那只船!你說怎不急煞人也!這種只有在詩經樂府中才能見到的“一河之隔”給人們生活和心靈帶來的痛苦傷疤,被余先生在三千年后又給寫了出來,依然情態感人,為什么呢?我們留在下文一起說,這里還看這種變化。沒有船,當然也就沒有船票了,任你有金千山,銀萬山,擺在面前,只能空望太息,無語相向。你說,比上層捏著船票在手又如何?而人生的悲哀無奈是不是就在其中?這里,通過似乎無意中的對照,向我們展示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知識也多了,見識也遠了,從小就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似乎也該解決了,可是,非但沒有,它似乎還以更大的阻礙橫亙在我們面前,我們不得不面對更深厚的悲哀,這種悲哀,在小時候,雖然也有,似乎還有望消除,上完學,我不是就可以回家,天天和母親在一起了嗎?可是,長大后,才知道事情遠非這么簡單,不但不能在一起,永遠都不可能再見了,我們面對這種悲哀,不是如意了,而是更加拿它無可奈何,這就是人生,比詩句真正感人之所在,詩真正偉大的內涵。

  我們再看他是如何傳達這種內涵的,就是詩人用什么方法,只消幾兵幾卒,就能向我們傳發出如此深厚的內涵。記得唐朝有個詩人,名叫崔護,一次春游,走到郊外,渴了,去敲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個少女,面若桃花,態若驚鴻。等他第二年再來,有意拜訪的時候,那戶人家已經不知何去了,獨留下一庭空院,一座空房,崔護深感,乃為力賦一篇,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映相紅,今年春歸尋芳蹤,桃花依然笑春風。”這也正是人面桃花的典源。后來,宋朝又有個大文豪,歐陽修,借此筆法,添了一詞,寫元宵節的故事,名為《生查子·元夕》曰:“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一時傳唱,千年不衰,我們今天,雖已時過境遷,讀其詩,仍然會在不經意間發出嘆息。又有蔣捷《虞美人·聽雨》,余者不論。它們雖然各有所發,但都有一個相同的框架,甚至相同的字眼,“今年”與“去年”,以去年之美好,視今年之失逝,則美好之面前,失逝更可悲,通過對比,來表現內心的感慨,不知不覺,淚已盈面。余光中寫《鄉愁》,不知有沒有想到這些詩,但《鄉愁》的筆法體格,和它們是一脈相傳的,其感人之處,雖有其自身的人生內涵在,但承載這種內涵的是形式,這種形式,不無裨益。

  但是,這種悲哀,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即它的根源,有沒有辦法消除?我們看,詩中代表隔離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都是如何的呢?詩人分別寫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來形容它們。似乎微不足道,能隔得住嗎?可除了它們,又沒有別的什么,消除它們不費吹灰之力,詩人是不是弄錯了?沒有,一點沒錯。想要明白這一點,我們不妨先去看一組詩,在我國文學史上高深莫測的一組詩,其地位身份飄然世外,一如《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劍法獨步天下,卻終其一生,深藏于巖穴之中,嘆悔從前,那就是《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寫了牛郎織女一對癡心之人,為一河阻隔,不得相聚的悲涼場面。織女為之終日傷心,涕零如雨,雖坐于機上,卻無心織布,光景甚是可憐。那么,阻礙他們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條河呢?我們想,那銀河該是一條怒浪千尺,岸闊百里的巨流吧!但詩人并不這樣認為,詩末這樣寫道:“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我們看,詩人心中的河,竟是這樣的一條河!非但清,而且淺,兩岸又并不很遠,盈盈也,多美!涉過它完全舉手投足間,但是為什么還傷心呢?選這組詩的沈德潛為之作注曰:“相近而不能達情,情復可傷,亦托興詞”最是中肯之言。因為它寫的是人生的體驗,地理上的阻隔是不足道的,只是時間的問題,怒江那么厲害,不也老老實實套上大橋了嗎?在這世間,最難辦的是人生,你做什么都可能成功,只是在這人生面前,最拿它無可奈何,不是今天不可,明天也不可,一千年、一萬年后,依舊如此,并非時間問題。我么應該看到,銀河為什么會有,王母造出來的,而站在王母背后為她撐腰或是逼她這么做的的,是什么?是天條,無縫不入的天條,更是人生的無奈,寄寓著我祖先在面對自我與整個人類社會的矛盾時,所切身感到的無奈與悲哀,銀河并不值什么,只是一個能夠更形象表達這種無奈的符號而已。詩人正是深深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雖一水盈盈,卻隔如天海,乃更更深層的阻礙,更高境界的悲哀,讓他們面對面卻不能言,悲哀的氛圍更濃更直觀。小小注《十九首》,至此篇,亦深為感愴,因握筆嘆息曰:“且不論她因何不得相聚相語,光想此中情景,便已傷神。曰有二人,不遠相望,脈脈情深,卻不得相語,遑說相聚,正何等悲凄!恰似幸福在手,而不能享用;香炙在眼,而餓夫難食。言清且淺,蓋見其明明可過,卻終不得而過,唯兩情脈脈。老天何折人一至于此哉!人間事,或有險遠,離我既遠,我不知之不理之,其再險遠,又與我何干?大凡事,只在眼下,仿佛反手之間,而不能達,最是傷情。”余先生一連幾個形容詞,其真意可能也就在這里。“相近而不能達情,情復可傷”,這是人生的最高體驗,傷情的至高境界。上文所說的“一河之隔”三千年而不變,其根源也就在這里。生活的傷痛是少了,但心靈的傷疤卻無法消除,似乎更厲了,這是古人滴在心上的淚痕,遺傳到了我們心上,心大了,淚痕也擴展了。

  我們再看,這幾個形容詞,它們無一不是疊詞,但現代漢語中,這幾個似乎并沒有現成的,作者似乎有意而為之,為什么呢?還說《紅樓夢》,黛玉要死的時候,書中寫道:“探春紫鵑正哭著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李紈趕忙進來了。三個人才見了,不及說話。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黛玉臨死前直聲叫了六個字,才六個,“寶玉,寶玉”就叫了兩次,占了四字,為什么不少叫一次呢?這里面就有個重復的問題。叫一聲,不顯起什么,再叫一聲,就有無限之情包含在其中了。“你好……”什么,不待說,我們隱隱就可探得一二,這不是多說幾字少說幾字所能表現出的,也正是重復的妙處之所在。它不止強調,動聽,還能將一種特殊、不可言喻的感情包含在內,余先生所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恐怕也不無此意。而“十九首”又是運用疊詞的典范,要論關聯,詩與詩之間,恐怕要比與小說來得更親切一些。

  說到這里,我們看,詩中一字一句,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的,尤其與傳統文化不可分離,極大地發揮了漢字語言的妙處,所以,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并非詩人只聽憑一顆心,游目騁懷,到天涯海角,苦力搜羅幾個奇怪的意象字眼就可行的。而縱觀其詩,整個寫作,又可從《詩經》中找到源頭,其實,不獨如此,便上面所有論述,“這頭那頭”、“時間的變換”、寫作方法還有人生的體驗、疊詞的運用,無不可以從《詩經》中尋到源頭,這就是我們兩千年來一直所說的詩經傳統。雖然現在,時代變了,已非讀經之時,甚至語言文字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身為中華兒女,這種傳統,是不可割舍的。它是我們生活的泉源,誰割舍了它,就只能永遠奔走于荒漠之中,饑渴而死。《鄉愁》正是較好地秉承這種傳統,它才會有今天的成功與輝煌,新詩的發展,這才是一條光明大道,愿我們能早日踏上征途,復興我們的詩歌王國,江山遼闊,代有人出!

  最后,我列出對《鄉愁》有直接影響的一首詩,上述種種只是一面之詞,此則面面俱到,且還有《鄉愁》所沒有觸及的地方,讀者若有心,希望能從我上面的論述中,發現《鄉愁》與其源流關系,并能從這種關系中,探索出一條適合可行的路子,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愿你也能寫出成功的詩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筆者注:上面所說時間之變化,人生之體驗,疊詞之運用,在這首詩中,都能找到最完美的呈現,但它似乎并不愿意讓人發現,只將融匯在一字一變之間,而這也正是《詩經》中慣有的表現手法。它又于變換之中,塑造出一種異常優美的情境來,似乎只想讓我們陶醉于那種優美的情境之中,而不覺得那種變換和變換背后深刻的內涵,正所謂“穆如清風”,而這,又是《鄉愁》所沒有的,讀者當需注意。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海盐县| 大冶市| 万盛区| 宣汉县| 林州市| 乳山市| 时尚| 孝昌县| 咸阳市| 景东| 萨嘎县| 乐山市| 晋州市| 定远县| 芮城县| 蒙城县| 马尔康县| 邳州市| 夹江县| 循化| 淮安市| 贡嘎县| 潜江市| 双桥区| 龙江县| 玛曲县| 永和县| 石城县| 宣化县| 南靖县| 临西县| 六盘水市| 平邑县| 县级市| 苗栗市| 鹤峰县| 平原县| 鄂托克旗| 平度市| 泽州县|